編按:Vivi 是我在人物訪談課上的同學,看到她的自我介紹,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,再透過小紅書了解了更多關於她的故事。終於,在北京時間上午11 點,舊金山時間晚上8 點,跨越大半個地球,我們開始了這次線上的訪談。

2023 年是Vivi 在美國工作的第4 年,現在的她在微軟公司做產品設計師,她所在的CloudAI 團隊,正在將微軟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產品Copilot 接入雲端服務平台Azure 的專案中。一個全民AI 的時代已經來了。

6 年前的2017 年,川普成為美國第45 任總統,中國圍棋手柯潔對戰人工智慧AlphaGo 慘敗,共享單車風靡全國。

那時她還是國內某電商平台的產品經理,夏天的一個夜晚,加班到很晚走在回家的路上,工作三年的她下定決心裸辭了。兩週後她離開了公司,半年多的準備考試後,她拿到了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互動專業的研究生offer,碩士畢業來到矽谷工作,現在她在小紅書上以「Vivi 學姐」的帳號名稱分享自己對於自我探索的紀錄。

在國內工作的三年,Vivi 也曾被網路的狼性文化所裹挾,加班、內耗甚至職場騷擾導致她幾乎憂鬱。直到某一天,她問自己,「如果我在這條路上夠努力且夠幸運,我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嗎?可以過上我想過的生活嗎?」她聽到了內心的那個答案。

「本來想要一邊學習準備,一邊工作著,並不想gap 一年,很擔心浪費了這一年,我會怎麼辦?別人都在進步,都在升職,我這一年卻沒有再賺錢。但後來,因為工作壓力和學習壓力都很大,我什麼都想做的話就哪樣都做不好。那天半夜從公司走回家的時候,突然就覺得放下這些吧,既然我都決定要走了,就現在辭職吧,我的積蓄夠我在這一年裡面用了。

「本來是想到第二年1 月再辭職,因為有一筆股票要到那時才能兌現。我當時心裡想了一下,是這筆股票重要,還是我的未來重要?我覺得還是我的未來更重要,我一定要出國,我一定要念上這個研究生,那就不要這個股票了。你放棄過一件事情之後,對於放棄就會習以為常。 ”

我有創作的慾望

Vivi 本科就讀於北京的對外經貿大學,從“對外漢語”轉專業到了“西班牙語”,畢業之後,她卻沒有選擇專業相關的工作,而是去了當時才剛剛興起的互聯網行業,從頭開始做管理培訓生。

「我自己有創作的慾望。學語言大多數的時候還是在解譯別人的話,當時覺得發揮創造力的空間不是很大,它只是一個技能,我還想了解一些語言之外的東西。去的這家公司的管培生,可以去不同的職位上輪崗,我想去了解各行各業都是什麼樣的,所以就選了那個工作。

「當時輪過的崗位有廣告行銷、產品經理、採銷(採購和銷售),甚至還去了倉庫做一些物流方面的事,在輪崗中把整個電商的流程基本過了一遍。

「輪調持續了半年多,最後定崗做了產品經理,一直到離開這家公司。在做產品經理的時候,我發現我其實不是很喜歡溝通協調的工作,但發現自己很享受畫流程圖、線框圖的時候。我很喜歡做自己那攤活兒,而不是給不同的人更新項目信息,所以後來轉了UX(用戶體驗設計)。”

我要出國工作

裸辭後,Vivi 準備了大半年申請美國的人機互動專業的學校。她的小紅書上分享了她申請學校的過程:

  • 7 ~ 8 月:考GRE,了解HCI(人機互動專業)申請資訊
  • 9 ~ 10 月:考托福,開始做作品集
  • 11 月:做完作品集的兩個主要項目
  • 12 月:寫文書,做完作品集的後兩個小項目
  • 1 月:提交申請

「我一直都有出國留學這個願望,工作以後自己存了一些錢,終於有了經濟基礎。另一個原因是,在國內工作3 年,被第一份工作累怕了。當時就覺得,噢,我絕對不要再留在這裡,絕對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了,就有點像跑路了。暫時不想在國內(當時的節奏下)工作,所以選擇了出國這條路。

「現在(在美國的)工作節奏基本上很穩定,朝九晚五,甚至週五是no meeting day,不會安排會議,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,可能只工作半天,所以相當於上4 天休3 天了,輕鬆了許多。

「疫情以後,工作時間還比較自由,只要你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,該參加的線上會議按時參加就可以。沒有人管你幾點下班,或是幾點上班。我現在是在家辦公,雖然公司也有辦公室,工位不固定,但不想去就可以不去,大多數時間想在哪裡就在哪裡。

「剛開始遠距工作的前半年很不適應。第一點是生活空間的問題,當時和別人合租的房子,一人一個房間,臥室和辦公室是同一個房間,每天醒來就在這個房間,睡覺也在這個房間,待久之後會影響情緒。第二點是,我來美國第一份工作沒多久就遠距辦公了,當時沒什麼朋友在這裡,也不認識什麼人。其實剛開始工作最快的認識新的人的途徑就是在辦公室,沒有這個途徑之後,發現孤獨感來襲,每天就自己一個人在家。

「適應了很久之後,慢慢找到了更自由的方式。現在習慣了在網上和別人聊天,然後線下面基這麼一個認識人的途徑。另一項決定是,把自己居住的空間變大了一點,現在我的臥室和辦公室是分開的,買了一些很貴的設備,比如辦公桌、辦公椅,你把它弄得很舒服之後確實在家裡辦公效率是會有提升的。

「線上辦公室軟體用的是微軟的Teams 工作群。可能我現在工種的原因,工作節奏不是很快,不會有一個緊急的deadline 說你必須幾點之前把這個上線,沒有這方面的焦慮。所以如果別人回我不及時,我也覺得,那我就等兩天唄。下班之後,就把Teams 關掉,是沒有人可以找到我的。他們就算晚上給我發信息,我不回也沒有關係。”

在美國的學習太苦了

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電腦學院是許多人的夢中情院了,Vivi 在這裡讀研的一年,和在國內讀本科時又有什麼不同的收穫呢?

「我甚至覺得我以前那都不叫學習,這裡把我對學習的認知、學習的方式都顛覆了,當然也可能是我從文科轉到一個文理交叉的學科的原因。

「在美國的學習太苦了,頭半年基本上每天沒有睡夠5 個小時的,不停地有作業和課,永遠都有做不完的東西,但是反而很享受。你真的能感受到每天我都有好大好大的進步,每天都在創造新的東西,跟著這麼前沿的教授們一起學習,其實是覺得很興奮的。

「國內的學習可能也是苦的,但是學習的過程比較枯燥,雖然說我對語言和文學還是感興趣的,但是教學方式上沒有讓你非常享受。而在美國學習的苦是純粹的體力上的辛苦,心不累。體力上辛苦是因為課程的進度有點太快了,我自己基礎也沒有很好,覺得天吶,每天好累好累,但是其實每天感覺都是滿足的,每天進步都很快。

「上課的老師從來都不會有系統地告訴你,先要怎麼學,再要怎麼學,然後你再去應用。他就是直接告訴你,你要自己創造出一個什麼東西來,然後至於怎麼學你自己去學。老師會給你講科技前沿、學術前沿的東西,給你開闊眼界用的,他可能不會教你什麼很實用的東西,至於實用的技能你怎麼學的話,要你自己去找。

「最不容易掌握的,其實是思考方式和理念。需要透過在學校裡面做過一些項目,經過老師的指點,然後你才慢慢地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。

「有一個概念叫project based learning,專案製的學習。舉個例子,當時學了一些設計思考的方法論,老師課上給你留的作業,是你要應用這個方法論做一個產品出來。你要先寫一個提綱,想要設計一個什麼產品,它會解決用戶的什麼問題,要怎樣應用到剛學過的理論,老師會幫你看提綱,給你提一些意見,最後你會發現,每個人應用了同一種理論,但每個人做的東西都不一樣。

「這個過程很鍛鍊你的創新能力,中間你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了,問問同學,問問老師,老師可能有一些資源會推薦給你,但是他不會一步一步地教你的。我之前也沒有學過寫程式碼,當時有一門課要你寫一個網頁出來,但是寫網頁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要在這個網頁中應用到一個教學上的理論。我為了做這個作業,既要用到這個理論設計這個網頁,又要把它開發出來,做的過程好累,但是做完之後還是覺得很有成就感。”

我不能接受在墨西哥長期工作

墨西哥是許多南美洲背包客鍾情的一個地方,Nomad List 中常年排行前十,皮克斯的動畫電影《尋夢環遊記》更是讓亡靈節廣為人知。 Vivi 本科學習西班牙語,在墨西哥交換了一年,前年又重回墨西哥旅行了一個月,她對墨西哥的印象會是什麼樣子呢?

「我在墨西哥生活了一年,覺得這個地方我只適合來旅遊,或者短暫地體驗一下,如果讓我以後在這個地方長期外派工作的話,我可能不太能接受,這也是找工作時轉行的另一個原因。

「在墨西哥待到半年後,有時候會覺得跟世界脫節,覺得待久了我自己會變『笨』——對事情的敏銳度,還有進取心什麼的,都會減弱。再加上那裡辦事效率特別低,你會發現咱們中國人辦事效率太高了。在墨西哥你去跟很多地方打交道,他們都不守時,效率很低,時間長了之後因為你周圍都是這樣的環境,你自己守時反而會變成異類,你也就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效率了。

「接觸亡靈節的時候覺得很好玩,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東西,第一次發現原來有人是這樣過『清明節』的,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是這樣看待死亡的,他們不會把死亡看成很沉重的東西,死亡也可以是很歡樂的。拉丁民族這一點還挺有趣的,他們都很樂觀。我們當時學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墨西哥作家帕斯的一本書叫《孤獨的迷宮》,書中主要講的就是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性,為什麼他們過去的歷史造成了他們現在這種民族性格。當時看到這本書,覺得好有趣,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東西都可以和學到的東西連結起來,這個過程還挺有趣的。

「大學交換的時候,在南美旅行有點像打卡,擔心會錯過一個東西,下次碰不到怎麼辦,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情,為了趕路不睡覺,坐夜巴車。現在我其實更關注我當下的感受。因為你發現你去的那些地方,多去一個項目,少去一個項目,其實最後還是會忘的。當下的感受是很開心的,不是疲憊的,我覺得這點更重要。

「以前主要還是跟自己的同學一起玩,也會接觸到新的朋友,但都是跟我一樣的人,我們都是來交換的留學生。這次我的朋友帶了一些同事過來,有在墨西哥做工程的,還有做生意的,跟我上學時接觸到跟自己都是一樣的人的那種感覺不一樣。在旅行中遇到新的人,跟他們聊天,這一點也是我現在比較在意的。”

未來想要去歐洲讀人類學

「我還是比較喜歡改變,甚至說是蛻變,喜歡每隔幾年能重新了解一個領域,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一樣一直迭代。要說理想的生活,就是想要一直創造新的東西。

「工作本身並不能完全滿足我的創作慾望,對工作的要求不要太高,可以用業餘的時間去探索一些其他的東西。

「之前有計畫是用5 年時間,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,離開爬梯子的職場,去嘗試更多的事情,建立與同頻人的連結。但最近發現,在一家公司裡的話,你可以時刻對前沿的東西有一種敏銳度。如果我真的是一個自由職業者的話,我可能不會有這種敏銳度,所以這一點暫時存疑。

「我喜歡有節奏的生活,工作幾年,再休息一段時間,專注地去吸收知識,再去工作。不管是本科還是研究生,要么有就業的壓力,要么有經濟上的壓力,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在困擾著你,讓你沒有辦法完全地沉浸在知識和學術中。我很希望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,可以單純地享受知識,而不是為了通過它來獲得什麼。”

選擇人生方向的一些建議

「回顧過往,對我影響最大的選擇就是裸辭這次,當時工作上不順利,家人、感情上也有了變故,在這樣的情況下,決定裸辭,其實是拋棄了很多,承受了巨大的壓力。經過這件事情之後,我自己承受壓力的能力、面對挫折的能力都提升了很多。還有一個觀念上的轉變是,我敢於放下了,放下過去的成就,放下一些包袱、標籤,放下這些東西之後你才能走得更遠。

對於想要做出人生方向選擇的朋友,可以提供他們一些參考建議嗎?

「第一個建議是,不要對自己的要求太高,不要和別人比較。如果你跟別人對比,發現別人不迷茫,他怎麼那麼有方向?你可能就會一下子覺得很焦慮,很自卑。你一定不要被這些外在的標準所影響,找好自己的節奏,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人和人之間是沒有辦法比較。與其花時間懷疑、糾結,等著別人告訴你行不行,不如趕快去行動,親自證明你真的可以

「第二個建議是,當你迷惘的時候,就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多跟人聊聊天,多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,你會發現可能世界的大門會為你打開更多一些。試過了一樣東西之後,如果它還是不行,那也無所謂,因為還這麼年輕,那你就再試別的。把這個嘗試和推翻自己的過程當成一種體驗,不要過於追求結果的話,會讓你更享受這個過程。如果你暫時對人生感到迷茫,找不到前進的方向,那就大膽地去試錯吧,還有什麼比冒險更讓人心潮澎湃的事呢。

“當自己足夠自信、足夠強大以後,可以不被環境定義的’優秀’標準綁架,實現身心的自由,那是比財富自由更值得追求的東西。”

OpenAI 公司的ChatGPT 刷爆全網之後,微軟公司也推出了Copilot 的發布會,在公司組織的AI 相關的學習中,Vivi 又找回了剛工作時的熱情,她準備用Midjourney 平台上AI 畫的圖做一個網頁,嘗試新的產品設計方式。

一個AI 的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,把繁瑣重複的工作交給AI 之後,人類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嗎?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,你想要過的生活是什麼樣的,對此你心中的答案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