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vi:工作三年后,去卡内基梅隆重启人生
文章目录
编者按:Vivi 是我在人物采访课上的同学,看到她的自我介绍,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,再通过小红书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。终于,在北京时间上午 11 点,旧金山时间晚上 8 点,跨越大半个地球,我们开始了这一次线上的采访。
2023 年是 Vivi 在美国工作的第 4 年,现在的她在微软公司做产品设计师,她所在的 CloudAI 团队,正在将微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 Copilot 接入到云端服务平台 Azure 的项目中。一个全民 AI 的时代已经来了。
6 年前的 2017 年,特朗普成为美国第 45 任总统,中国围棋手柯洁对战人工智能 AlphaGo 惨败,共享单车风靡全国。
那时她还是国内某电商平台的一名产品经理,夏天的一个夜晚,加班到很晚走在回家的路上,工作三年的她下定决心裸辞了。两周后她就离开了公司,半年多的备考后,她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专业的研究生 offer,硕士毕业来到硅谷工作,现在她在小红书上以“Vivi 学姐”的账号名分享自己对于自我探索的记录。
国内工作的三年,Vivi 也曾被互联网的狼性文化所裹挟,加班、内耗甚至职场骚扰导致她几乎抑郁。直到某一天,她问自己,“如果我在这条路上足够努力且足够幸运,我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吗?可以过上我想过的生活吗?”她听到了内心的那个答案。
“本来想要一边学习准备,一边工作着,并不想 gap 一年,很担心浪费了这一年,我会怎么办?别人都在进步,都在升职,我这一年却没有再赚钱。但后来,因为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,什么都想做的话就哪样都做不好。那天半夜从公司走回家的时候,突然就觉得放下这些吧,既然我都决定要走了,就现在辞职吧,我的积蓄够我在这一年里面用了。
“本来是想到第二年 1 月再辞职,因为有一笔股票要到那时候才能兑现。我当时心里想了一下,是这笔股票重要,还是我的未来重要?我觉得还是我的未来更重要,我一定要出国,我一定要念上这个研究生,那就不要这个股票了。你放弃过一件事情之后,对于放弃就会习以为常。”
我有创作的欲望
Vivi 本科就读于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,从“对外汉语”转专业到了“西班牙语”,毕业之后,她却没有选择专业相关的工作,而是去了当时才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行业,从头开始做管理培训生。
“我自己有创作的欲望。学语言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在解译别人的话,当时觉得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不是很大,它只是一个技能,我还想了解一些语言之外的东西。去的这家公司的管培生,可以去不同的职位上轮岗,我想去了解各行各业都是什么样的,所以就选了那个工作。
“当时轮过的岗位有广告营销、产品经理、采销(采购和销售),甚至还去了仓库做一些物流方面的事,在轮岗中把整个电商的流程基本过了一遍。
“轮岗持续了半年多,最后定岗做了产品经理,一直到离开这家公司。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,我发现我其实不是很喜欢沟通协调的工作,但发现自己很享受画流程图、线框图的时候。我很喜欢做自己那摊活儿,而不是给不同的人更新项目信息,所以后来转了 UX(用户体验设计)。”
我要出国工作
裸辞后,Vivi 准备了大半年时间申请美国的人机交互专业的学校。她的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申请学校的过程:
- 7 ~ 8 月:考 GRE,了解 HCI(人机交互专业)申请信息
- 9 ~ 10 月:考托福,开始做作品集
- 11 月:做完作品集的两个主要项目
- 12 月:写文书,做完作品集的后两个小项目
- 1 月:提交申请
“我一直都有出国留学这个愿望,工作以后自己存了一些钱,终于有了经济基础。另一个原因是,在国内工作 3 年,被第一份工作累怕了。当时就觉得,噢,我绝对不要再留在这里,绝对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,就有点像跑路了。暂时不想在国内(当时的节奏下)工作,所以选择了出国这条路。
“现在(在美国的)工作节奏基本上很稳定,朝九晚五,甚至周五是 no meeting day,不会安排会议,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,可能只工作半天,所以相当于上 4 天休 3 天了,轻松了很多。
“疫情以后,工作时间还比较自由,只要你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,该参加的线上会议按时参加就可以。没有人管你几点下班,或是几点上班。我现在是在家办公,虽然公司也有办公室,工位不固定,但你不想去就可以不去,大多数时间想在哪里就在哪里。
“刚开始远程工作的前半年很不适应。第一点是生活空间的问题,当时和别人合租的房子,一人一个房间,卧室和办公室是同一个房间,每天醒来就在这个房间,睡觉也在这个房间,待久之后会影响情绪。第二点是,我来美国第一份工作没多久就远程办公了,当时没什么朋友在这里,也不认识什么人。其实刚开始工作最快的认识新的人的途径就是在办公室,没有这个途径之后,发现孤独感来袭,每天就自己一个人在家。
“适应了很久之后,慢慢找到了更自由的方式。现在习惯了在网上和别人聊天,然后线下面基这么一个认识人的途径。另一项决定是,把自己居住的空间变大了一点,现在我的卧室和办公室是分开的,买了一些很贵的设备,比如办公桌、办公椅,你把它弄得很舒服之后确实在家里办公效率是会有提升的。
“线上办公软件用的是微软的 Teams 工作群。可能我现在工种的原因,工作节奏不是很快,不会有一个紧急的 deadline 说你必须几点之前把这个上线,没有这方面的焦虑。所以如果别人回复我不及时,我也觉得,那我就等两天呗。下班之后,就把 Teams 关掉,是没有人可以找到我的。他们就算晚上给我发信息,我不回也没有关系。”
在美国的学习太苦了
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是很多人的梦中情院了,Vivi 在这里读研的一年,和在国内读本科时又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呢?
“我甚至觉得我以前那都不叫学习,这里把我对学习的认知、学习的方式都颠覆了,当然也可能是我从文科转到一个文理交叉的学科的原因。
“在美国的学习太苦了,头半年基本上每天没有睡够 5 个小时的,不停地有作业和课,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东西,但是反而很享受。你是真的能感受到每天我都有好大好大的进步,每天都在创造新的东西,跟着这么前沿的教授们一起学习,其实是觉得很兴奋的。
“国内的学习可能也是苦的,但是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,虽然说我对语言和文学还是感兴趣的,但是教学方式上没有让你非常享受。而在美国学习的苦是纯粹的体力上的辛苦,心不累。体力上辛苦是因为课程的进度有点太快了,我自己基础也没有很好,觉得天呐,每天好累好累,但是其实每天感觉都是满足的,每天进步都很快。
“上课的老师从来都不会系统地告诉你,先要怎么学,再要怎么学,然后你再去应用。他就是直接告诉你,你要自己创造出一个什么东西来,然后至于怎么学你自己去学。老师会给你讲科技前沿、学术前沿的东西,给你开阔眼界用的,他可能不会教你什么很实用的东西,至于实用的技能你怎么学的话,要你自己去找。
“最不容易掌握的,其实是思维方式和理念。需要通过在学校里面做过一些项目,经过老师的指点,然后你才慢慢地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。
“有一个概念叫 project based learning,项目制的学习。举个例子,当时学了一些设计思维的方法论,老师课上给你留的作业,是你要应用这个方法论做一个产品出来。你要先写一个提纲,想要设计一个什么产品,它会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,要怎样应用到刚刚学过的理论,老师会帮你看提纲,给你提一些意见,最后你会发现,每个人应用了同一种理论,但每个人做的东西都不一样。
“这个过程很锻炼你的创新能力,中间你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,问问同学,问问老师,老师可能有一些资源会推荐给你,但是他不会一步一步地教你的。我之前也没有学过写代码,当时有一门课要你写一个网页出来,但是写网页不是重点,重点是你要在这个网页中应用到一个教学上的理论。我为了做这个作业,既要用到这个理论设计这个网页,又要把它开发出来,做的过程好累,但是做完之后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。”
我不能接受在墨西哥长期工作
墨西哥是很多南美背包客钟情的一个地方,Nomad List 中常年排行前十,皮克斯的动画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更是让亡灵节广为人知。Vivi 本科学习西班牙语,在墨西哥交换了一年,前年又重回墨西哥旅行了一个月,她对墨西哥的印象会是什么样呢?
“我在墨西哥生活了一年,觉得这个地方我只适合来旅游,或者短暂地体验一下,如果让我以后在这个地方长期外派工作的话,我可能不太能接受,这也是找工作时转行的另一个原因。
“在墨西哥待到半年后,有时候会觉得跟世界脱节,觉得待久了我自己会变‘笨’——对事情的敏锐度,还有进取心什么的,都会减弱。再加上那里办事效率特别低,你会发现咱们中国人办事效率太高了。在墨西哥你去跟很多地方打交道,他们都不守时,效率很低,时间长了之后因为你周围都是这样的环境,你自己守时反而会变成异类,你也就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效率了。
“接触亡灵节的时候觉得很好玩,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,第一次发现原来有人是这样过‘清明节’的,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是这样看待死亡的,他们不会把死亡看成很沉重的东西,死亡也可以是很欢乐的。拉丁民族这一点还是挺有趣的,他们都很乐观。我们当时学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帕斯的一本书叫《孤独的迷宫》,书里主要讲的就是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性,为什么他们过去的历史造成了他们现在这种民族性格。当时看到这本书,觉得好有趣,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和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,这个过程还挺有趣的。
“大学交换的时候,在南美旅行有点像打卡,担心会错过一个东西,下次碰不到怎么办,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,为了赶路不睡觉,坐夜巴车。现在我其实更关注我当下的感受。因为你发现你去的那些地方,多去一个项目,少去一个项目,其实最后还是会忘的。当下的感受是很开心的,不是疲惫的,我觉得这点更重要。
“以前主要还是跟自己的同学一起玩,也会接触到新的朋友,但都是跟我一样的人,我们都是来交换的留学生。这次我的朋友带了一些同事过来,有在墨西哥做工程的,还有做生意的,跟我上学时接触到跟自己都是一样的人的那种感觉不一样。在旅行中遇到新的人,跟他们聊天,这一点也是我现在比较在意的。”
未来想要去欧洲读人类学
“我还是比较喜欢改变,甚至说是蜕变,喜欢每隔几年能重新了解一个领域,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一样一直迭代。要说理想的生活,就是想要一直创造新的东西。
“工作本身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创作欲望,对工作的要求不要太高,可以用业余的时间去探索一些其他的东西。
“之前有计划是用 5 年时间,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,离开爬梯子的职场,去尝试更多的事情,建立与同频人的连接。但最近发现,在一家公司里的话,你可以时刻对前沿的东西有一种敏锐度。如果我真的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话,我可能不会有这种敏锐度,所以这一点暂时存疑。
“我喜欢一种有节奏的生活,工作几年,再休息一段时间,专注地去吸收知识,再去工作。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,要么有就业的压力,要么有经济上的压力,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困扰着你,让你没有办法完全地沉浸在知识和学术中。我很希望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,可以单纯地享受知识,而不是为了通过它来获得什么。”
选择人生方向的一些建议
“回顾过往,对我影响最大的选择就是裸辞这次,当时工作上不顺利,家人、感情上也有了变故,在这样的情况下,决定裸辞,其实是抛弃了很多,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经过这件事情之后,我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、面对挫折的能力都提升了很多。还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是,我敢于放下了,放下过去的成就,放下一些包袱、标签,放下这些东西之后你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对于想要做出人生方向选择的朋友,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吗?
“第一个建议是,不要对自己的要求太高,不要和别人比较。如果你跟别人对比,发现别人不迷茫,他怎么那么有方向?你可能就会一下子觉得很焦虑,很自卑。你一定不要被这些外在的标准所影响,找好你自己的节奏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办法比较。与其花时间怀疑、纠结,等着别人告诉你行不行,不如赶快去行动,亲自证明你真的可以。
“第二个建议是,当你迷茫的时候,就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多跟人聊聊天,多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,你会发现可能世界的大门会为你打开更多一些。试过了一样东西之后,如果它还是不行,那也无所谓,因为还这么年轻,那你就再试别的。把这个尝试和推翻自己的过程当成一种体验,不要过于追求结果的话,会让你更享受这个过程。如果你暂时对人生感到迷茫,找不到前进的方向,那就大胆地去试错吧,还有什么比冒险更让人心潮澎湃的事呢。
“当自己足够自信、足够强大以后,可以不被环境定义的‘优秀’标准绑架,实现身心的自由,那是比财富自由更值得追求的东西。”
OpenAI 公司的 ChatGPT 刷爆全网之后,微软公司也推出了 Copilot 的发布会,在公司组织的 AI 相关的学习中,Vivi 又找回了刚工作时的热情,她准备用 Midjourney 平台上 AI 画的图做一个网页,尝试新的产品设计方式。
一个 AI 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,把繁琐重复的工作交给 AI 之后,人类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吗?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你想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,对此你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?
文章作者 Harold Gao
上次更新 Sep 23, 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