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工作,不上班”中的数字游民
文章目录
“现在的年轻人,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”?2018 年 2 月,在看完《圆桌派》“不想上班怎么破”的一期节目后,林安——一位做数字媒体营销的上班族,在豆瓣写下了这篇文字。
她继续在下班时间采访了几个不上班的朋友,开始了“100 个不上班的人”这个采访项目。通过这个话题的热度,林安得到了很多媒体、杂志的约稿,以及商务合作的机会,这给了她通过写作养活自己的信心。同时为了防止文字工作在早期收入的不稳定,她尝试把自己的摄影爱好转为付费约拍的谋生手段。终于在 2018 年的夏天,她辞职了,辞职第二个月,她的月收入第一次超过了上班工资。
转眼林安已经进入自由职业的第 6 年了,通过探索、转型、轻创业,她现在全职在做自由职业社区“自由会客厅”,拥有了自己的创业团队。
《只工作,不上班》这本书,出版于 2019 年 9 月,收录了“100 个不上班的人”里 20 位不上班的人的故事,当然还有林安自己的故事。本文我就分享其中数字游民的几位伙伴的故事。
1 李胜博
原职业:上班两年,娱乐营销公司商务负责人
探索:大三休学一年,搭车周游中国,根据路上的素材出了一部记录片和一本书
书中的进展:被《小森林》吸引去了日本津和野旅行,做起了日本乡村间隔游;某间隔游文化品牌创始人
最新动态:品牌公众号近期还在持续组织短期深度游活动
2 丸子里里
原职业:在 UI 设计工作室实习过,没上过班
探索:留学的钱被老爸赔在了 2016 年的股灾,于是带上上学时的两万块存款开始了国外旅行
书中的进展:1.0 海外代购,打工换宿; 2.0 尤克里里老师,清迈尤克里里游学团; 3.0 南美,做艺术品买手、写商业文案、做旅行自媒体; 4.0 众筹拍摄以沙发客为主题的“从土耳其睡到摩洛哥”纪录片
最新动态:某尤克里里品牌合伙人; 在大理制作了第一张音乐专辑,正在海外各地和当地音乐人一起共创音乐
3 喜喜
原职业:媒体行业十年有余,从纸媒到网站编辑
探索:辞职后在约旦和澳洲旅行 3 个月,把旅行故事投稿到各类杂志,遇到收入危机后,暂时把北京的房子拿来做民宿
书中的进展:自由旅行撰稿人,社会话题采访稿
最新动态:更新我在墨尔本的打工生涯系列,在墨尔本做厨师
4 生伟
*原职业:*实习过数据工程师,上班年限不详
探索:美国电商公司实习时,申请远程工作,一边远程一边在美国旅行
书中的进展:2017 年创业做自由职业平台,在泰国创建办公空间
最新动态:该项目官方微博号于 2020 年停止了更新;2020 出任柬埔寨某地产平台首席运营官
5 艾莉森
原职业:新东方英语老师,自由职业两年半
探索:和德国老公搬去德国,在网上教英语
书中的进展:自创品牌在网上售卖瑜伽垫、运动内衣等瑜伽周边。网上输出自我提升、英语学习、瑜伽冥想、极简主义的内容。
最新动态:微博持续更新瑜伽相关视频; 创建播客“煽风点火”; 拉上老公一起数字游民,现居西班牙
6 林安自己
原职业:数字媒体营销,上班 3 年
探索:“现在的年轻人,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”登上豆瓣首页,采访不上班的人
书中的进展:1.0 自媒体广告,商业撰稿,人像摄影
最新动态:2.0 出书《只上班,不工作》,新增播客“厅见自由” ;3.0 个人创业,自由会客厅平台,自由职业个人 IP 孵化营;4.0 团队创业,做自由职业陪伴式成长社区
数字游民生活当然不乏焦虑,林安说“做了自由职业,焦虑就是你的好朋友了。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事,一定一定不要在焦虑的时候一蹶不振。”喜喜就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数字游民,“编辑一段时间不联系我,我就开始恐慌,怀疑是不是被冷落”,生怕编辑把她忘了或者被别的作者取而代之。但她有后路可退,在北京有房,自由职业做不下去还可以收租过日子。在喜喜的故事末尾,林安提醒想要不上班的人,命运是给我们圈定了范围的,要尊重现实。
林安担心年轻人只看到自由职业美好的一面,毫无准备就裸辞不上班,最后让自己的处境很糟糕。她在 2018 年辞职的时候,准备了没有收入也可以在上海生活两年不会饿死的存款,并制定了头 3 个月实现收支平衡,后 3 个月实现收入达到上班时水平的目标。
但或许,在心中还没有方向的时候,带着 2 万块钱,像丸子里里一样勇敢地去探索自己和世界,也是一种选择。正如艾莉森说的,“不管穷途末路到哪一步都不会饿死自己,总是有方法的。“外部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状态和目标,当不焦虑的艾莉森回国和朋友们在一起时,不仅发现有钱的朋友也很焦虑,甚至她自己焦虑未来的时间也变多了。”但当我离开那个环境,和数字游民们在一起时,这一群人相互给对方的信心和鼓励,又让我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得到认可,会变得更自信和平静一些。”
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再行动,还是先行动,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目标?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,而是人格倾向的程度。MBTI 人格倾向测试中的第 4 个纬度,是区分你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?你是判断倾向(Judging)还是觉知倾向(Perception)?判断倾向 J 的人,注重决策和评估的准确性,偏向于使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撑,愿意在旅行前把旅行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;觉知倾向 P 的人,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,寻求更多的新想法和真实的体验,愿意带着未知去探索一个新的旅行目的地。
在人生这场旅途中,没有标准答案。就像丸子里里提到的,“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”。愿你在自己的旷野里玩得开心,活得尽兴,不负此生。
尽管长大以后,坐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,但还是会想念那扇会移动的窗户,我想,给自己以后的家也装一扇会移动的窗户,窗子外面,是草原,森林,沙漠,旷野,而不是轨道。
——丸子里里《备忘录里的碎碎念》
文章作者 Harold Gao
上次更新 Sep 23, 2023